You are currently viewing 從玫瑰少年葉永鋕看多元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從玫瑰少年葉永鋕看多元性別教育的重要性

家編今天要說的,是一個國家以一條生命作為代價,而被喚醒對多元性別特質尊重的故事,這故事沈重而影響深遠,不僅衍生出一部紀錄片、讓知名歌手蔡依林在演唱會中擲聲呼籲,更讓一個國家修改了法律,讓台灣眾多的同志多了一位媽媽。

失去生命很痛,所以在台灣的我們努力不想再讓生命失去,這是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

 

葉永鋕的故事

生在高雄純樸的農村中,葉永鋕是一個性別氣質陰柔的孩子,從小就對女孩子喜歡從事的活動相當有興趣,扮家家酒、煮菜,他同時也是個非常體貼的孩子,對於從事務農媽媽非常的孝順,但教過他的老師卻覺得他陰柔的氣質不正常應該要去看心理醫生,但心理醫生卻告訴媽媽,孩子非常正常,不正常的是那些帶著歧視眼光看他的人。

因為性別氣質與他人不同,葉永鋕在求學歷程屢屢遭到同學的霸凌,比如如廁時幾次被同學拉下褲子「驗明正身」,即使葉永鋕與媽媽向校方反映多次,都無法得到師長的幫助,也因此他只好改用一些應變方式,比如說提早幾分鐘下課、找要好的男同學陪同、上課鐘響後使用女生廁所,以及使用教職員廁所等。

然而就在2000年,就讀國中三年級的他,如同往例在下課時間前五分鐘提早去了廁所,便沒再返回教室了,被同學發現他在廁所,並且倒在血泊中,腦部受到重創,送醫後仍然不治;學校在事故發生後不但未報警,還逕自將血跡沖洗掉,導致葉永鋕的死因調查彷彿蓋上了一層薄紗。

 

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死因

關於他的死因,有過許多版本,肺炎、心臟病…等眾說紛紜,然而不管這些死因的版本是如何,若不是因為性別氣質遭到排擠霸凌與師長的漠視,即使他的先天疾病讓自己常常或渾身是傷,只要能不受到霸凌與排擠,並且擁有良好的同儕關係,得到正常的注意與關懷,葉永鋕也能夠好好的活著至今。

讓葉永鋕死去的,其實不是病痛或外傷,而是台灣普遍對社會少數的歧視、漠視與霸凌。

 

台灣社會學到了什麼

就在葉永鋕死去的那年底,教育部宣布「兩性平等教育委員會」更名為「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教育政策從兩性教育延伸轉化成為性別多元教育,並且在 2004 年,也就是葉永鋕離去的四年後,鑑於讓葉永鋕的悲劇,並且讓這些歧視與霸凌不再發生,台灣通過《性別教育平等法》,將「兩性」的稱呼修改為「性別」。

 

為什麼要將「兩性」改為「性別」

「兩性」指的便是男性與女性,在傳統的刻板印象中,男性就應該要陽剛、不哭泣,扛起經濟並且成為社會與家庭的中心;而女性就應該要文靜、溫順,在傳統的性別刻板印象中,葉永鋕的同學們認為他不如群體中的男性有著陽剛的氣質,與大家「不一樣」,所以玫瑰少年葉永鋕是「娘娘腔」。

當然,霸凌葉永鋕的孩子們是自己無中生有學會說「娘娘腔」的嗎?當然不是,辨別「正不正常」與對他人的「稱呼與形容」是從家庭與學校教育累積而來的,也就是說,促使葉永鋕的同學們產生霸凌動機與行為的來源,就是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的缺失。

將「兩性」改為「性別」的目的,正是希望在教育的環節當中不要專注男女性別二元論了,而是要尊重不同性別氣質、性頃向與性別認同的人,多元性別性別光譜正是以此為使命,存在我們的國家教育課綱中,讓每個孩子的不一樣,都能受到尊重。

關於玫瑰少年葉永鋕的故事,可以看看這支影片。

 

關於葉永鋕的性傾向

玫瑰少年葉永鋕是個陰柔的孩子,但他是同志嗎?

這個問題的解答從來都沒有人知道,也不會有人知道,因為他已離去;而特質陰柔並且能夠在家庭與學校教育中好好成長的,如國際知名服裝設計師吳季剛,除了在時尚領域展現出色自我,也與伴侶長跑多年後結婚;不管葉永鋕是不是同志,只要他能夠好好做自己並且成長,現在的他應該也是既自在又獨特的吧。

 

婚姻平權與性別教育的關係

許多人說,婚姻平權跟防止霸凌有什麼關係?在以往的台灣社會,沒有結婚權利的同志們基本上就跟無法成家劃上等號,家長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是同志,他們會斥責孩子不該表現出不屬於生理性別該有的樣子,千防萬防,惟恐自己的孩子就是同志。

為什麼會怕?其實大多數家長的出發點是愛,因為深愛自己的孩子,不希望他們將來走得顛簸、被歧視,平平順順過完一生,其他的也不多求了。

生為同志的孩子們,要好好把握前人用生命、用血淚、用吶喊所換來的平權意識;當不只是異性,同性也可以結婚的時候,同志們可以與自己愛的人一起透過婚姻的承諾,來向自己的家長說,爸媽請不要擔心,我有另一半可以彼此照顧下半輩子了。

透過同性婚姻的制定,台灣社會才能逐漸從性別教育、法治影響,一直真正影響到大眾的觀念,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真正成為亞洲的自由燈塔,一個守望民主與人權的國家。

林果良品同志婚禮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