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社會中兩分法的強制定義下,人生下來按照性徵來分辨就只有兩個性別,分別是男性與女性,男性一定要有陽剛堅強、成為家庭經濟重心;女性則是要端莊有氣質,要梳妝打扮,進入家庭後要主內。
我們教導了孩子要學習前述兩種類別,來成為自己的內在與外在,然而這些孩子長大後,卻仍然保有自己特有的氣質與性向,這代表性別特質是天生的,無法透過後天教導而順應改變。
那麼這些和傳統定義不同孩子們會被如何稱呼呢?
娘娘腔:氣質陰柔、聲音與動作都細膩的生理男性
男人婆:穿著中性、外表與氣質都陽剛的生理女性
這些稱呼若出自家長或長輩的口中,長輩的總認為,男生要有男生的樣子,女生要有女生的樣子,他們只是為了孩子好,然而在校園環境中,孩子是會把已受過的家庭教育帶到學校展現的,這些「娘娘腔」或「男人婆」等等,基於性別刻板印象的稱呼,往往都是性別或外表霸凌的因素。
這就是我們需要性別光譜的原因,並非要孩子選擇自己的性向,而是在國民教育中幫助孩子突破性別二分法,幫助孩子們能去了解性別特質原來有這麼多不同的樣貌,並且能認同與尊重跟自己不同的人,進而在教育環境中減少歧視與霸凌。
性別光譜的向度
分別有生理性別、性別認同、性別氣質與性傾向。
生理性別 (sex)
生理性別指的是與生俱來的性別,在身體性徵就能分辨,最常見的就是男性與女性,也有少數的雙性人(男性與女性的性徵兼有),三者在生殖系統上就能辨別。
生理性別也是社會上最常拿來辨別性別的方式,但如同文章開頭所提到的,社會常常將在生理性別上常出現的特點,或社會期望這個生理性別要有的特點,來概括男性或女性應該要有的特質,也就是淪為「性別刻板印象」。
性別認同 (Gender Identity)
性別認同也可稱之為心理性別,意思是一個人認為自己是什麼性別,比如說,一個天生生理性別是男性的人,卻認為自己是個女孩子;雖然多數人的性別認同與生理性別是一致的,但每個人性別認同的程度並不是二分法的方式來自我認同,而是有程度的區分,而認同程度低的人有些會傾向透過變性手術的方式來讓生理性別與性別認同同步(如知名藝人利菁)。
性別氣質(Gender Expression)
在性別平等的教科書中,將性別氣質分為「陽剛」與「陰柔」兩個象限,然而性別氣質除了先天個性外,也有後天影響,不同的社會對於不同生理性別帶有性別氣質也有不同的偏好。總體來說,性別氣質除了天生以外也會有後天影響。
性傾向 (Sex Orientation)
性傾向的判定依據的是能讓一個人產生情慾與性慾的對象。比如說,一個自我認同是男生的生理男喜歡自我認同是女生的生理女,便被稱為異性戀,若他喜歡自我認同是男生的生理男,則是同性戀,若兩者都可以喜歡,則是雙性戀,以上三種是最常見的性傾向,然而也有需多性傾向的,如無性戀、泛性戀、柏拉圖式戀愛…等等。
以上四個維度便是現在較常見的多元性別光譜,幫助我們瞭解原來人的差異不僅僅只是二分法,幫助我們更能去認同與尊重跟自己不同的人。